滿清入關前的策略管理  

 

歷史月刊 文/薛中鼎

(作者為中華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滿清開國人物是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

年輕時候在明朝的遼東大將李成梁麾下工作。

我相信努爾哈赤在李成梁軍營中,

學到了很多戰略與戰術的思想

之後在一次的戰役中,努爾哈赤的父親與祖父被誤殺了。

 

滿清王朝是一個以「異族」統治中國的王朝。

滿清入關之後,歷經順治、康熙兩朝,

形成了一個相當穩定的政權。

滿清王朝除了有效的控制原來明朝的領土範圍,

也一步步的掌控住蒙古、新疆與西藏等邊疆地區。

滿清王朝的幅員廣袤,人口眾多。

 

據估計到康熙年間,

滿清王朝的政治結構大約是60萬的滿洲人,

統治著接近1億的漢人。

統治族群與被統治族群的比例是 1比150。

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

統治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外族」,實在是做得很成功。

 

日本人也企圖學習滿洲人,

以「少數民族」的大和民族入主中原。

所謂的「田中奏摺」,似乎就沿襲了

滿清統治中國的發展軌跡。

但是最後日本以戰敗投降,慘淡收場。

顯然,滿清成功的經驗,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我們要問,滿清王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

以及他的子孫,皇太極、多爾袞、福臨、玄燁等等

是如何的

策略性思考」、如何的「策略性管理」?

 

我認為,開創一個王朝與開創一個企業,

在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開國的君主與開創企業的Founder CEO,其實是一樣的意思。

整個「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過程,

都需要有很好的策略性思考(Strategic Thinking),

以及很好的策略執行(Strategy Implementation)

 

當然開創一個王朝

比開創一個企業要更加的複雜與艱難。

能夠充分瞭解開創王朝的策略思考與策略執行,

必然有助於瞭解開創企業的策略思考與策略執行。

因此,我們可以來研究一下滿清開國初期的君主,

是採用了哪些成功的策略性思考,

以及是如何成功的執行既定策略。

 

努爾哈赤早期的策略管理

 

努爾哈赤以父祖留下的13副鎧甲起兵,

首先是要替父祖報仇,攻打建州蘇克蘇滸部的圖倫城。

從此,展開了他統一建州女真各部落的事業。

 

努爾哈赤的「策略管理」很簡單,

就是不斷的

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當然在不同的戰略階段,

就會有不同的「次要敵人」與「主要敵人」。

 

一開始,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是要統一建州女真。

他的策略就是對相對強大的海西女真示好;

對蒙古與朝鮮進行拉攏;

努爾哈赤對明朝政府更是十分的恭順,

他「遣使通好,歲以金幣聘問」。

     努爾哈赤還多次親自到北京朝貢,

所以大明朝廷對他很信任。

 

努爾哈赤面對強大的部族聯盟,

他的策略性思考是什麼呢?

他說得很清楚:

欲伐大木,豈能驟折?

必以斤斧伐之,漸至細微,然後能折。

相等之國,欲一舉取之,豈能盡滅乎?」

(《滿洲實錄》)

簡單來說,努爾哈赤的策略性思考,

就是「分而解之的策略

 

薩爾戰爭前後的策略管理

 

1619年,努爾哈赤與明朝發生了

一場關鍵的戰役,叫做「薩爾滸」之戰。

明朝出兵10餘萬人,號稱47萬大軍;

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八旗子弟6萬與戰。

 

明朝的戰略是兵分四路夾擊;

努爾哈赤的分析是:

「明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誘我兵而南也。

其由撫順所西來者,必大兵也。

急宜拒戰。破此則他路兵不足患也」。

換句話說,努爾哈赤判斷由南而來的兵是誘兵,

西路而來的兵才是主力。

 

於是,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的戰略,變得極為簡單。

努爾哈赤說:「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努爾哈赤的戰略,就是要集中兵力,

殲滅由西而來的明軍主力部隊。

 

努爾哈赤成功的選擇了

有利的戰場與戰機,速戰速決、各個擊破。

 

努爾哈赤先突擊西路明軍,集中全力擊潰明軍主力;

再北上殲滅了猶豫不定的北路明軍;

然後,努爾哈赤立刻轉向、乘勝追擊,

「不意突出,衝斷前後」,全殲東路明軍。

戰爭至此,最後一路的南路明軍也就不用打了,

決定走為上計、急急撤兵。

 

薩爾滸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的

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

努爾哈赤在5天之內,在3個地點、進行了3次大戰。

每一次都是精準部署、奮勇戰鬥,

在得勝之後,又能快速整軍移防再戰。

薩爾滸之戰,不論是「策略思考」

還是「策略執行」 ,都是完美無缺。

 

薩爾滸戰役的結果是努爾哈赤大勝,明軍慘敗。

從此之後,雙方的攻守易位。

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

滿洲的八旗軍士,由防禦轉為進攻。

 

努爾哈赤在以13副鎧甲起兵的時候,

想到的只是做個建州女真小部族的頭目;

他在統一建州女真之後,

他所想的是如何面對海西四部強鄰的威脅;

在統一了各部女真之後,他想的是如何抗衡於大明王朝;

當他屢敗明廷、遷都瀋陽之後,

他所想的已經是如何定鼎北京了。

 

我認為,這就是「企業國際化」的過程。

一開始也不用想太多,

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能留下腳印;

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走下去,

只要每一個階段都走得穩、走得好,

也就能夠由小變大、由弱轉強。

 

皇太極的策略管理很靈活

 

一代英雄努爾哈赤最後在山海關東北

約100公里的寧遠(今興城),

踫到一個奇才,踢到了大鐵板。

這個奇才,就是外號叫做「袁蠻子」的袁崇煥。

 

袁崇煥,是金庸著名的武俠小說

《碧血劍》幕後的真正主角。

金庸在《碧血劍》的後記,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

這篇文章對於袁崇煥與崇禎皇帝之間的

恩怨矛盾,有深刻的描述。

 

袁崇煥是八股文科舉的進士,但是他性格堅毅、多謀善戰,

是勇猛無敵的滿洲八旗軍的最大剋星,

袁崇煥似乎也是滿清唯一的剋星。

袁崇煥算是書生帶兵,他肯定是讀過《孫子兵法》的。

 

他的「策略管理」是什麼呢?

我認為,袁崇煥的策略管理很簡單。

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謂的

故用兵之法,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以英文來說就是A good defense is a good offence.

 

1626努爾哈赤大軍圍攻寧遠「袁蠻子」早有準備。

一方面是寧遠城城牆與城垛的建構高大堅固,

一方面是準備好了著名的紅衣大砲做轟擊。

結果是努爾哈赤攻城受傷,八旗子弟大挫而退。

半年之後,一代豪傑努爾哈赤病重而死。

這就是著名的「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逝世之後,由皇太極繼位。

次年,皇太極進攻寧遠、錦州,依舊是踢到鐵板,

是明朝所謂的「寧錦大捷」。

因應袁崇煥的堅固難破的寧錦防線,

皇太極該如何調整他的「策略管理」呢?

 

皇太極很靈活的採取了以下的一些策略管理:

 

1.皇太極不斷派人,經由袁崇煥與明朝議和。

一方面利用議和的過程,

來製造明朝皇帝與袁崇煥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爭取時間、儲備力量、等待適當的時機再發動戰爭。

2.皇太極重用漢族的知識分子,如范文程、高士俊等。

一方面是吸取「以漢治漢」的智慧;

一方面可以借此收攬漢族人的人心。

3.致力於經營蒙古的關係。對於蒙古各部族,

採取「恩威並用」、「既征又撫」的策略。

如果是依附來歸的如科爾沁部,

就賜予厚禮、授之以官爵、統管其民;

如果是依附明朝的,如察哈爾林丹汗,則以武力征服。

4.尊崇喇嘛教。西藏達賴喇嘛也曾派遣使者到盛京瀋陽,

皇太極更是盛情接待。

皇太極希望通過對達賴喇嘛使者的禮遇,

能夠加強他與蒙古西藏的友好關係。

5.皇太極征伐朝鮮,逐步逼使朝鮮斷絕與明朝的關係,向他稱臣。

皇太極征服朝鮮,意義很大。

一方面是取得了來自於朝鮮的糧食供應;

一方面解決自己與明朝戰鬥的後顧之憂;

再一方面對於攻取明朝,多了份支援的力量。

 

整體來說,皇太極的策略性思考,

還是延續了他父親努爾哈赤的說法:

「欲伐大木,豈能驟折?

必以斤斧伐之,漸至細微,然後能折。」

好像是下圍棋一樣,皇太極所圍下的地盤是越來越大,

明朝的地盤是越來越萎縮。

 

19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取道蒙古,

繞過袁崇煥的寧遠山海關防線。

他以蒙古騎兵為先導,從喜峰口入關,直抵北京城下。

袁崇煥與祖大壽從山海關急忙馳援,

在北京廣渠門外大戰,擊退了來犯的清軍。

 

之後,皇太極由北京撤兵,但是用了反間計

(註:有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使得崇禎殺了袁崇煥。

 

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金庸在他的〈袁崇煥評傳〉中作了分析,

金庸認為是袁崇煥與崇禎皇帝之間的問題,

基本上就是兩人性格衝突的問題。

有一句話,叫做「性格決定命運」。

袁崇煥的「蠻子」性格,

遇到猜忌多疑、剛愎自用崇禎皇帝,

最終必然會被誅殺;崇禎皇帝的性格,

也決定了他成為亡國皇帝的命運。

 

皇太極關鍵性的「圍點打援」

 

簡單來說,皇太極的「圍點打援」,

就是先圍住錦州這個城市,

等錦州的守將,向明朝皇帝求援。

然後皇太極再在松山布局,

利用地形地利,消滅來援的明朝軍隊。

一旦援軍被全部殲滅,原來被包圍的錦州部隊,

在無路可走之下,也只有舉城投降一途了。

 

有趣的是,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戰爭時期,

共產黨也很慣用「圍點打援」的戰爭策略,

也非常的有成效。

 

譬如在平津戰役中,共軍就是對張家口圍而不攻,

誘使國民黨的機動部隊第35軍馳援。

結果馳援而來的35軍,

與被圍在張家口的部隊,都被共軍分割殲滅了。

至於共產黨的軍事領袖,是否是從皇太極的「松錦之戰」中

得到了「圍點打援」的戰略啟發,我就不得而知了。

 

相比之下,不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是多爾袞,

這些所謂滿洲「韃子」的EQ與才幹,

比崇禎皇帝朱由檢以及闖王李自成等,都高得太多。

 

滿清入主中國主要的原因,

我認為還是滿洲的領導人比「中國」的領導人優秀。

不論是「策略」還是「管理」,

滿洲的領導人都是一流的;

崇禎皇帝與李自成,根本就不是對手。

 

1644年的6月6日,多爾袞的清軍在一片歡迎聲中進了北京城。

多爾袞很大方睿智的為「殉國」的崇禎皇帝辦了喪禮,

贏得了不少的民心與掌聲。

四個月之後,1644年的10月,

大清王朝的小皇帝順治進駐北京城。

 

幾天之後,1644年10月30日(陰曆十月初一),愛新覺羅‧

福臨在北京正式即皇帝位,

「號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

他的祖父努爾哈赤以及父親皇太極的夢想,

終於在這個7歲孩童的身上,得到了實現。

 

結語

國際企業管理,最根本的目的,

就是一步一步占領原來並不屬於他的新市場;

滿洲開國皇帝打天下的過程,

其實也是一步一步占領原來並不屬於他的新領土。

企業國際化與開國打天下,

雖然形式不同、工具不同,但是基本的精神是相通的。

 

不論是企業國際化,

還是開國打天下,最根本的決勝因素,

都是在於主事者的「策略思考」是否優異可行,

以及「策略執行」是否完美無缺。

本文的重點,就是從「策略管理」的觀點,

來分析與探討滿清入關前的這段歷史。

 

心靈園丁真心推薦 好文章!

 

轉貼之文章、圖片如有侵犯作者的智慧財產權,

請留言告知本人,會盡速刪除,在此致歉!

還希望作者能讓大家分享您的作品,謝謝您!

 

 

歡迎您到情義相挺 義哥部落格 參觀一遊!

 

心靈園丁喜歡蒐集資訊與朋友共享!

有靈感或感想時,也喜歡寫些文章和心得感想!

誠摯歡迎您隨時來參觀,最好能留言認識喔!

arrow
arrow

    心靈園丁 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