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 和 公益平台的故事
嚴長壽引進資源為土地種下希望
天下文化出版新書「為土地種一個希望:
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
記錄嚴長壽和公益平台如何引進資源,
協助花東人找回文化自信,為故鄉創造力量與能量。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
照片-幽默親切的嚴長壽,
總是和孩子打成一片。 天下文化/提供
一九五三年,瑞士錫質平神父來到花東。
為了幫助弱勢青年,他創辦了公東高工,
傳授學生瑞士人最擅長的精密機械工藝。
錫質平傾其所有,引進瑞士的人脈、資金與知識,
讓花東青年擁有足可在西部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
「錫質平神父為花東人成功打造了一條『離家』之路。」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說,
公益平台「讓弱勢翻身」的初衷與錫神父相同。
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要為花東人「打造一條回家的路」,
讓花東人在故鄉安身立命、發光發熱。
天下文化出版新書
「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
記錄嚴長壽和公益平台如何引進資源,
協助花東人找回文化自信,為故鄉創造力量與能量。
公益平台募相機 要五十台 來四千台
採訪當天,公益平台基金會位於台北的辦公室擠滿志工,
大家忙著整理堆了滿屋的照片、海報與明信片。
這些是即將要在台北信義新光三越舉辦的攝影展
「孩子的另一扇眼睛」,
攝影師全是來自花東偏鄉的國小學生,
他們所用的器材,則是都會區家庭捐出的二手相機。
攝影展源自一次巧遇。
聯合報攝影中心主任林錫銘,某次在火車上巧遇
來自台東卑南族的高嘉嘉姐妹。
她們在同車攝影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協助下,
用相機拍下了人生的第一張照片。
她們從相機探索這個世界的熱情,深深感動了林錫銘,
他在部落格上發表「山上孩子遇見數位相機」一文,
鼓勵大家把捐出二手相機。
公益平台專案經理海蒂剛好也是林的學生,
接起募集舊相機的活動。
嚴長壽說,公益平台最初只打算募集五十台,
訊息一上網,「『啪』一下來了七百五十台」,
最後募集的總數量是四千台。
嚴長壽最後找來七名志工媽媽「專職」整理相機
再募志工教攝影 孩子開眼 拍出精采
但公益平台不能只當耶誕老人「送」相機。
嚴長壽在全台找到六十多位教學志工老師,
林錫銘則負責培訓志工。
他們輪流到花東教攝影,
學生作品「出乎意料的精采」,嚴長壽又幫他們辦了攝影展。
嚴長壽說,募集來的再相機不能只讓花東獨享,
他決定把資源轉到西部偏鄉。
這些「資源」除了相機,
還包括志工老師、志工媽媽整理相機的經驗。
如此一來,從二手相機所衍生的有形無形資產,
全都得到充分利用,
這就是嚴長壽打造公益平台的目的:
「讓平台成為結合所有公益力量的平台。」
「台灣人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方向。」
嚴長壽說,台灣在政治外交上無法施展,
「觀光就是台灣最好的外交方式!」
但過去台灣開發花東觀光資源的方式是蓋大飯店,
以為這就是「與國際接軌」。
殊不知如今國際旅客追求的旅遊方式,
是到一地慢遊、悠然享受在地與眾不同的生活與文化。
給錢不如給自信 藝術種子 遍撒後山
「如果這個地方的人缺乏自信,
他們便無法從容展現自己的文化、
自在地與遊客分享自己的生活。」
嚴長壽「開發」花東的方式,是引進台灣各地資源,
從最基本的學童藝術教育做起,
「給自信,而不是給錢。」
三年來,嚴長壽動用職場卅年的人脈,
帶著一批批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飛到花東,
將藝術種子撒進這片土地。
他也帶著花東的廚師、藝術家飛到西部,
到亞都實習或在精品店裡設櫃。
但最終,他們還是得回到故鄉,
「唯有在自己的土地裡扎根,才能找到新的生命。」
談到新書,嚴長壽說:「它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更是給台灣所有關心這塊土地的朋友,
一種NPO(非營利組織)的經驗分享。」
他希望,這本書是他們這一代人
努力寫給台灣的「下一輪盛世的備忘錄」。
心靈園丁 提供 聯合報 資訊 101.12.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