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就像打撞球
不過,我仍然認為「撞球」很妙!
明明瞄準其中一顆球,但入袋的,
可能是其它的球,甚至還有可能同時超過一顆球入袋。
一記漂亮出擊 多重效果入袋!
這種邏輯,跟我這種行銷人的思考是很像的。
文/邱文仁-職場達人王
我不擅長球類運動,對所有運動場上「圓的東西」,都束手無策!
不過,我仍然認為「撞球」很妙!
明明瞄準其中一顆球,但入袋的,
可能是其它的球,甚至還有可能同時超過一顆球入袋。
這種邏輯,跟我這種行銷人的思考是很像的。
一記漂亮出擊 多重效果入袋
作為一個行銷人,挑戰總是很大!
廣告預算愈來愈少,消費者愈來愈多選擇,
而且,行銷訴求的重點,
要在眾多的聲浪中脫穎而出,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我曾參與一個行銷案,
不但有宣傳的效果,也有很好的社會意義。
這個漂亮的案子是某個車系的「校園商業個案競賽」,
車子以「完美,如何行銷?」為題,
祭出高額獎金,讓在校學子以比賽的形式參與。
這個商業個案競賽,不僅吸引了幾百個隊伍參加,
在活動網頁上有超過十幾萬的瀏覽人次,
新車款還未上市,就已經做了漂亮的暖身!
為什麼我說它有社會意義?
第一,這是個企畫競賽,類似提供大學生「實習機會」,
讓學子有機會可以先體驗職場的操作,
鍛鍊其思考力及執行力,
可以藉此把所學,和職場接軌!
第二,大學生不管有沒有得獎,
有了這個資歷,未來也可以為履歷表加分。
這個案子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
替企業培育「品牌經營」的人才!
現在企業非常重視品牌人才。
許多求才若渴又先知先覺的大企業,
已經體認到光是「爭取人才」是不夠的,
而事先「培養人才」,成了另一個重點!
大企業透過企劃競賽、招募實習學生,不僅有助於培育人才,
也可以培養人才對企業的「認同感」,
所以,這個品牌透過校園個案競賽,
未來則更容易爭取到優質的品牌行銷人才!
當然,前幾名脫穎而出的企劃案,
還可以成為該品牌上市時的行銷參考。
這一竿,4顆球進洞,所以我覺得「漂亮!」
人才培育計畫策略 意外提升公司形象
另一個精采的例子,是某大外商企業的「未來生涯體驗計畫」,
它的效果也跟我的「撞球理論」很像。
該公司每年提供一百個左右的大學生名額,
以一整年的照護計畫與實戰的工作演練機會,
幫助學子在學期間就了解個人興趣與潛能,
並提早準備未來所需的工作技能。
幾年下來,他們已經培養出數百位表現優異的學生,
藉此將該公司最自豪的「人才培育」方法回饋社會。
由於在各大學校園推動此計畫,
不只為公司本身,也為社會培養了人才!
而該外商企業的另一個收穫是:
這個耗資不菲的「未來生涯體驗計畫」,
提升了台灣大學生對該「品牌」的「好感度」,
因此,在社會新鮮人票選「畢業生十大夢幻企業」調查中,
該公司成為唯一進榜的外商公司!
正確的第一竿 成功引發多方迴響
我從事行銷工作多年,剛開始,手上的預算不多,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必須運用「撞球方法」,
讓一個工夫,可以多方產生效果。
例如,在求職網站做行銷,我很喜歡研究就業市場的求職供需落差,
或赴海外求職者消長等等,當我看出端倪,就寫篇新聞稿發表。
之後,一篇有價值的新聞稿就會引起傳播和討論,
或讓我有機會在電子媒體發表。
累積到一定的量,同質性高的文章集結,還可以出書。
當然,這些資訊,也是我演講的素材,因此我又多一個講師的身分。
而這個過程,是以知識產出為起點的「行銷撞球方式」。
不過,以知識產出為起點的「行銷撞球方式」,有幾點要注意。
首先是內容的「趨勢性」:
如果無新趨勢,只是老調重彈,不會引起迴響,撞球也打不出去。
再來,是資訊的「正確性」:如果樣本及資料有問題,
所導引的結論只會降低權威性,或是貽笑大方!
而提出論點的「時效性」,當然也很重要!
所以,行銷人打出的「第一竿」
要瞄準方向,力度要對,
如果「姿勢漂亮」就更酷了!
就是因為行銷像打撞球,我才覺得行銷真是好玩!
心靈園丁 提供 自由時報 資訊 102.3.11
歡迎您到 情義相挺 義哥部落格 參觀一遊!
心靈園丁喜歡蒐集資訊與朋友共享!
有靈感或感想時,也喜歡寫些文章和心得感想!
誠摯歡迎您隨時來參觀,最好能留言認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