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是台灣的軟實力
如果流行音樂是台灣的強項,
就讓我們發揮台灣流行音樂的影響力,
帶領「台流音樂」成為華人世界的領頭羊!
流行音樂產業所打造的產業鏈
及帶動的附加產值驚人!
《我是歌手》
給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啟示
工商時報 中時電子報
湖南衛視製作的「我是歌手」節目,
引進台灣歌星高超的歌唱炫技,勇奪大陸電視收視冠軍。
每周一次、一季總共十二集的節目,
為湖南衛視帶來超過新台幣20億元
的廣告與冠名贊助收入,
更成為大陸與台灣媒體最熱烈討論的焦點。
「我是歌手」的爆紅,
值得我政府當局深入思考:
我們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
是不是忽略了「流行音樂」領域?
從鄧麗君席捲大陸至今,台灣的歌手與流行音樂,
持續對大陸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不論是張惠妹、周華健、齊秦、周杰倫、蔡依林,
乃至蕭敬騰、楊宗緯、林志炫,
在大陸都有無可挑戰的知名度與市場。
台灣在大陸取得領先地位的產業,
食品業有旺旺、康師傅,製造業有鴻海、華碩,
在文化創意產業,就是這些超級偶像歌手了。
流行音樂與偶像歌手,
表面上是不具產業規模的個體戶,
實質上卻是龐大產業的核心。
根據行業內部的估算,周杰倫幾年前的高峰期,
光靠個人品牌形象,每年都可以創造超過新台幣10億元的營收;
張惠妹從1996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姊妹》,
至今已經累積銷售超過5千萬張CD。
圍繞在這兩位天王旁邊的唱片公司、
製作公司、廣告行銷、美術創意、舞蹈團體、
舞台設備、活動行銷,甚至律師與會計師,
絕對是一個完整綿密的產業鏈。
2009年起的「縱貫線世界巡迴」
更是具有指標性的成功範例。
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以及張震嶽四人組成的團體,
一年多的時間裡在兩岸三地以及美國,
持續舉辦了58場巡迴演出,票房收入高達新台幣43.68億元,
總共吸引了174萬人次進場。
四位原本並不相互從屬的歌星,
為巡迴演唱組成的專案性公司,能夠創造如此驚人的業績,
正是歌星與流行音樂市場深廣的明證。
文化部承襲原本由文建會與新聞局制定的產業方案,
對於文化產業的輔助偏向電影製作與傳統藝術,
相對忽視最具產業規模,
真正擁有大中華影響力的娛樂事業。
比較起來,韓國政府打造「韓流」,
每年耗資數十億元打造娛樂王國,
從影視歌星的培育、娛樂製作公司的輔導,
到跨國行銷通路的建立,
真正從影視娛樂的產業架構下手,
讓政府的補助與輔導,從產值創造、就業人數增加、
國際市場拓展等各方面,都獲得最大的效益。
韓國開啟「韓流」的重大突破,
是2003年韓國MBC電視台出品的《大長今》。
該劇在亞洲掀起長今熱,創造韓劇長達十年的榮景,
拍攝的地點成為追星族觀光的熱門景點,
並且實質開創、帶動了韓國的
電影、歌星、偶像團體的亞洲市場。
在影視產業的領域中,
真正可以發揮火車頭作用的,
其實是電視與流行音樂。
電影產業除了美國好萊塢能夠以全球做為市場之外,
即使如英國、法國或者日本等影視先進國家,
電影產業的規模迄今仍是遠遠不如電視與流行音樂。
台灣的發展軌跡其實也大致相同。
台灣早年的綜藝節目與連續劇,都具有創造億元營收實力,
例如中天電視台的《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
熱播多年仍然高居收視冠軍。
其他如偶像劇《犀利人妻》、《我可能不會愛妳》
也是收視率超高,還能持續創造出億元票房的電影
與不斷熱賣的商品,整體產業帶動的效益極為可觀。
歌星與流行音樂更是台灣無可替代的強項。
台灣相較於大陸明顯獨特的生活美學,
長達30年間孕育出一代又一代風靡全大陸的超級歌星。
早在大陸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剛剛從文革走出集體創傷,
從鄧麗君輕暖的歌聲中獲得心靈的撫慰;
90年代羅大佑的抗議歌聲,
成為大學校園內知識份子共同的回憶。
後來張惠妹所代表的青春女性追求自由與愛情的奔放聲音,
更是大陸數以億計的少女們人生最重要的寄託之一。
台灣的歌星及源源不絕
創造出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乃是台灣真正能夠
帶領「華流」的核心競爭力。
相對上,台灣的電影製作規模無法與大陸相比,
也很難打入被嚴格掌控的大陸電影行銷通路;
台灣的電視節目進入大陸,也都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審批。
這兩個重要的影視產業項目,
進入大陸都面對實質難以克服的障礙,
只有歌星與流行歌曲,能夠真正代表台灣成為華人市場的主流。
從「我是歌手」節目的爆紅,
我們看到台灣的歌星與流行音樂的優勢,
也體會到歌星與流行音樂才是台灣創造「華流」的主力部隊。
文化部肩負打造台灣影視產業的重任,
應該輔導、鼓勵電視公司與流行音樂創作者,
不斷打造超級歌星,不斷對外輸出台灣的流行歌曲,
不斷培養能夠一年創造50億元市場的偶像團體。
這應該是「我是歌手」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啟發。
台灣流行音樂 年產值逾百億
工商時報 【記者邱莉玲 報導】文章部份摘錄
進入數位音樂與現場演唱會領風騷的新時代,
台灣流行音樂的影響力持續發威!
據中國大陸最大電信公司中國移動的一份報告,
台灣流行音樂在華人音樂消費市場的占比高達6、7成。
台灣歌手一年在全球舉辦大型巡迴售票演唱會約500場,
在快速增長的大陸演唱會市場中,台灣歌手更包辦約8成個唱。
大京藝術創新公司負責人嚴子貿
引用中移動的一份報告指出,
在華人音樂消費市場,台灣音樂占了60~70%,
大陸音樂占8%,日韓音樂只占3~4%,
西洋主流加上非主流音樂占21%。
大中華現場演唱市場近3年蓬勃發展,
台灣流行音樂也是贏家,必應創造總監周佑洋表示,
分析大陸最大票務平台大麥網的演唱會訊息,
可以發現台灣歌手占比高達80%,
光是今年下半年,五月天、周杰倫等台灣歌手,
即將在大陸舉辦百場以上演唱會,
吸引超過百萬觀眾人次。
若整體看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值,
據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的統計,
2011年已破百億元大關,達102.92億台幣,
其中,又以現場演唱創造產值
約36.4億台幣占最大占比,
除此之外,流行音樂產業帶動的附加產值,
包括KTV包廂、餐飲等,至少也有86.79億元以上。
心靈園丁 提供 網路資訊與您分享
102.10.10
歡迎您到 情義相挺 義哥部落格 參觀一遊!
心靈園丁喜歡蒐集資訊與朋友共享!
有靈感或感想時,也喜歡寫些文章和心得感想!
誠摯歡迎您隨時來參觀,最好能留言認識喔!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