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給工作人的8種解答 5
文-吳韻儀
為什麼我的期待總是落空?
為什麼我覺得適合的工作總是得不到?
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我覺得適合、滿意的工作?
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概念
經常是我們精神與情緒苦惱的根源。
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自己堅信的自我概念,
問題是我們認定的自我概念
可能與真實情況不同,產生落差。
所以,佛教很強調建立在實際情況中的自知,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與我們如何與別人和世界建立關係、
在特定情況之下如何反應,密切關連。
例如,一個對工作不滿、
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好的工作、賺更多錢的人,
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沒有真實的認識,
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與條件並不夠好,
除非他能改變自己的態度、瞭解自己的能力,
否則他的工作永遠一無是處,不會是成就的來源。
要更深層的瞭解自我,
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到實際情況中的自己,
沒有扭曲的認識自己的能力與特質、
觀察自己、精確的評量自己。
這很重要,對自己有真實感,
才比較不會有精神與情緒上的苦惱。
首先要找出阻礙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因素,
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愚蠢、固執。
我們通常因為過去經驗而堅持自己的看法
是對的、最好的、最正確的,
這樣的態度有時候是保護我們的自尊,
但是卻關閉了讓我們看到自己短處的機會。
另一個原因是過度驕傲,而導致膨脹自我的重要性,
既無法敞開心胸聽別人的建議或批評,
也使得自己把不實際的特質投射在身上、
對自己有不實際的期望,
而那些不實際的期望通常是無法實現,
就成為一次又一次的不滿。
過度貶低自己是另一個障礙。
雖然謙卑是很好的特質,但是過度謙卑、自尊太低、
甚至貶損自己、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就是負面的,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也杜絕了改進的可能、甚至放棄自己。
這樣的人碰到任何事情都傾向說:
不,我不可能做得到。
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智慧、
足以完成很多事情,要多想個人的潛力。
還有一個深入瞭解自我的障礙,就是激動的心。
瞭解自己需要專注思考、分析於自己的能力、特質,
如果內心不斷騷動,就沒有辦法認真內省。
更正確而實際的瞭解自己,
表示更能掌握真實,對工作滿足感有正面的影響。
例如,大家在工作中都怕被批評,
一被批評就感覺很糟、
總是想得到讚美才有滿足或是價值感。
雖然更真實的瞭解自我可能不會影響受批評的程度,
但是可能改變一個人對批評的反應。
真實的自知讓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與內在力量,
知道自己真正的能耐與極限,
如果受到合理的批評,就更容易接受、用為學習的機會,
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批評,反應也不會太激烈,
因為對自己的特質、技能、知識有自信,
也不需要太依賴別人的讚美讓自己覺得有成就。
大家都怕失業。丟了工作,就沒了營生的依靠,
某種程度也喪失的自己。
我們該如何面對失業的恐懼?
切記,人不是生產的機器,人的生活不只是工作。
失業是西方的概念。
在西藏語言中沒有失業,
西藏大部份的人是農夫、牧人、商人,工作都是季節性的,
季節到了就非常努力工作,
季節結束就回家,他們不把那當作是失業。
在西方,經濟情況與社會結構都是工作概念中的一部份,
失業是很困難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我們雖然無法控制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態度。
個人的態度是面對失業問題的重要關鍵。
我們必須瞭解不確定與改變絕對是現代經濟的一部份,
尤其在就業上,今天有工作,也不保證明天有工作。
提早瞭解這一點,
如果失業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會太吃驚。
而且,失業有很多原因是根植於全球經濟問題,
所以不用看作是針對個人而難過,
或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給周遭的人。
單是瞭解這一點就可以減輕精神上的不安。
面對失業或是退休還有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自我印象。
尤其有些人高度認同工作角色,
把個人自我概念與工作角色、賺錢多寡緊緊結合在一起,
丟了工作好像自己就不再有存在價值一樣。
這樣的人多半極度重視金錢、地位,
而不重視人的內在價值、良善特質。
他們有些以工作頭銜作為庇護,
欺負威嚇下屬、陶醉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中,
他們一旦失去工作,就好像形體上縮小了一號,
覺得失去自我、失去價值。
這樣的人非常愚笨!
除非他們願意改變自己的基本態度,否則沒什麼好建議的。
面對失業問題比較好的方式,
也許不只是避免失業,還要處理失業帶來的精神上的不安。
人需要更平衡的生活。
生活不只是工作、或是賺多少錢,
私人生活是完整生活的重要部份。
要瞭解在工作之外,自己還可以是父母、孩子、兄弟姊妹、
還有能力做個友善的朋友,
還可以有其他興趣嗜好。
所以,如果你有選擇,就選擇有創意、
能夠與家庭相處的工作,即使薪水比較少。
自己要有一些休閒的時間、一點假期、
一些與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這些都很重要,
這樣才是完整的生活。
如果生活變成只是生產的工具,
很多人類的良善特質將會喪失,
就將不會、也不能成為完整的人。
過去大家的工作多是子承父業,
但是現在工作形式、職業的種類很多。
我們選擇工作時到底應該考慮那些因素,
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多的選擇,
但是如果能夠選擇、願意認真思考,
最好能夠選擇不傷害、不剝削、不欺騙別人的工作,
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佛教有「正當的生活」(right livelihood)的概念,
意思是人應該努力從事無害於人的活動,
希望大家以合道德的方式營生,
不傷害、不破壞,不欺騙、不狡詐,
重點是在謀生的方式,而不是賺多少錢。
其實對工作滿意與否,深深受到周圍文化環境的影響。
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
評量人的標準偏重賺多少錢,而不是工作的性質,
如果洗碗工能夠賺很多錢,在美國就不會被視為是苦工。
但是在印度以及其他某些國家,就會對某些工作性質有偏見,
例如服務人員就不是高尚的工作,
但是美國強調自由與平等,某種程度就減少了對工作的偏見。
例如,我曾到美國前總統卡特家拜訪,
他家除了外面有一位警衛,
裡面非常簡單、樸實,他甚至自己做家事。
我拜訪捷克總統,他的家也非常簡樸,他還自己來應門。
但是,如果在印度,就無法想像有卸任總統會做這些事情,
他們有很多僕人包辦做飯、倒茶所有事情,
如果要印度高官做這些事情,那太苛求了。
這是文化態度的差異。
即使在同一個地方,也有文化的差異。
例如西藏的中國人與西藏人的態度也不一樣。
中國人比較重視錢,西藏沒有把錢看得那麼重。
如果同樣做裁縫,中國裁縫師
會日以繼夜工作,要賺錢、賺錢、賺錢。
西藏裁縫師也要工作賺錢,但是也可以接受換一杯麥酒,
他們願意犧牲一點錢,換取更多的休閒時間、
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西藏人認為生活的滿足是全面的。
很難說工作對人的幸福的貢獻,到底有多少。
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關連、相互影響的。
我享受美好的早餐,這有益於健康,
我享有較健康的身體,就可以用我的身體繼續工作。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微笑,對我整體的心境都有影響。
如果你能夠體會生活中所有層面都是相互關連的,
你將會瞭解,個人的價值、態度、情緒這些不同的因素,
都對工作的成就感以及生活的滿足與幸福有所貢獻。
達賴喇嘛的建議,許多都看來淺顯,
甚至讓人覺得是熟悉的常識。
但是,在忙碌、煩躁、爾虞我詐的環境中,
我們就是很容易遺忘、忽略這些簡單的道理。
我願意靜下心來,被達賴喇嘛再提醒一次:
我們每個人都是相互依賴而生存的;
全世界的工作者都為別人帶來幸福;
快樂的生活應該是多元、完整的;
工作再快樂,也不該是唯一的滿足感來源。
我願意相信達賴喇嘛,因為我真心期待
轉變工作的苦痛,讓它成為幸福的來源。
推薦給我的朋友們︰
有智慧的人~達賴喇嘛,
他對工作的看法,
給職場工作的朋友,正確的思維與建議。
心靈園丁 真心推薦 好文章 101.7.6